SIM币是一种基于超级SIM卡技术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应用形态,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联合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研发推广。作为数字人民币在硬件载体上的创新实践,SIM币将金融支付功能与通信SIM卡深度融合,依托安全芯片技术和NFC近场通信能力,实现了手机无网无电状态下的碰一碰支付功能。其诞生背景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自2017年启动的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电信运营商作为首批参与机构被纳入顶层设计,通过SIM卡这一高普及率的安全硬件介质扩大数字人民币的覆盖场景。2023年7月,数字人民币APP正式上线SIM卡硬钱包功能,标志着SIM币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已在苏州地铁、青岛公交等场景实现无感支付,并逐步扩展至校园、跨境、政务等多元领域。
SIM币正迎来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的黄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安全高效的数字支付体系,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已从零售扩展至批发、存贷汇投等广义金融业务;另运营商加速超级SIM卡升级换代,其存储容量和加密算法持续优化,为SIM币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撑。工商银行与中国移动已着手研发第二代SIM卡硬钱包产品,计划在轨道交通、民生消费等场景深化应用。特别SIM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未来可实现与香港、泰国等地区的跨境结算,这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SIM币展现出三大核心竞争力。首先是用户基础庞大,中国移动等三大运营商合计用户超16亿,超级SIM卡的渗透率持续提升,这种先天渠道优势远超传统硬件钱包。其次是安全性能卓越,采用SIM+CA证书加密模式和国密算法,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金流向可控,例如苏州黄桥产业园通过SIM币发放工资时,可预设使用场景和有效期。最后是使用成本低廉,用户仅需更换SIM卡即可获得支付功能,无需额外购买智能手环等设备,这种轻量化推广策略大幅降低了普及门槛。根据苏州公布的数据,2024年当地数字人民币交易额达77.57亿元,其中SIM卡硬钱包在公共交通场景的日均交易量增长近200%,验证了市场接受度。
使用场景的多元化是SIM币最显著的特色亮点。在民生领域,它已实现地铁乘车、充电桩缴费、校园一卡通等高频刚需场景覆盖,南京邮电大学通过SIM币整合了门禁、用餐、购物等校园服务;在政务服务中,苏州相城区税务局利用SIM币完成近2万户次税费缴纳,累计金额达200亿元;跨境应用方面,建设银行基于SIM币开发的跨境收款方案,可帮助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实现货款实时清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无网无电支付的创新设计,手机在关机状态下仍能通过SIM卡芯片完成交易,这项技术已在深圳老年卡、学生卡等特殊群体场景中成功应用,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
MTSC币
PESA币
VBUSD币
POE币
GOAL币
ESI币